餐桌上的科學家

看照片算熱量、變食譜?AI技術結合照片讓熟食資訊透明化

2019/01/14 7,062 0

Photo by Jeff Sheldon on Unsplash

拿著手機隨處隨拍已成為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所拍攝下的照片的使用用途也遠超過過往僅供觀賞、收藏的想像。現代人工智能科技已經能夠透過美食照片,一一指出照片內食物熱量;最新功能還包含分析食物照片內容,進而產生照片中食物的製作食譜。未來的美食照片到底還能運用到什麼程度,值得令人期待。

2013年日本foo.log Inc.發表了「FoodLog」手機應用程式,只要相片中含有食物影像,程式就能根據份量、成分分析出食物熱量,一方面記錄下自己的飲食習慣,也能夠透過這些熱量資訊計算自己每天的卡路里攝取量。雖然分析結果未必能達到100%準確度,但透過一次次地試算分析,程式會同時進行修正,使數據更臻精準。若手機能夠連上無線網路,系統還能透過每餐的熱量和營養成分,分析使用者的飲食是否達到均衡狀態。

 

後續也有不少團隊研發出同樣性質的手機應用程式。如Google在2015年研發出的「Im2Calories」,雖申請專利但至今尚未商品化。及至台灣科技公司仁寶在2018年推出的慢性病及糖尿病遠距照護系統,將技術運用在特定疾病的觀護領域,讓病患可以拍攝食物讓手機應用程式分析營養成分和熱量,並向病患提出建議。研發團隊指出,目前可以判斷出的食物可達106種,準確率高達90%。

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CSAIL),針對照片運用的研究轉向烹飪。相關研究人員目前正在開發一種AI軟體Pic2Recipe,通過分析美食的照片,產生出其文字版食譜,列出所需材料和做法。研究人員從食譜網站上搜集100多萬份食譜,建立出專屬數據庫,並使用該數據訓練神經網絡以找到圖案,在食物圖像與相應的成分和配方之間建立聯繫,以分析出食譜。

 

從食品營養面向看來,若程式真能精準地分析出所有食物的製作成分,這樣的軟體有助於消費者了解食物中的營養成分,讓使用者從生鮮蔬果的資訊透明上,進展到熟食的資訊透明,了解自己吃下肚的到底是什麼。許多看似健康但實際上含高鹽、高油、高糖的食物,將無所遁形。

Facebook人工智能研究團隊(FAIR)也正在研究類似軟體技術,雖然目前還沒有將這款AI軟體上線的具體打算,但光是此一假設便可能吸引圖像世代、社群網絡使用者的興趣,以及對該群體發揮巨大的影響力。如同Instagram改變了消費者食物選擇方式、餐廳經營方式,這種功能有沒有可能改變消費者的烹飪方式甚至食品零售市場?

資料來源:Food DiveMIT NewsFoodLog

文章來源: 文/陳亞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