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科學家

智能包裝如何增進未來食安?全球議題都入列

2018/12/04 2,279 0

Photo by Fikri Rasyid on Unsplash
自食安風暴席捲台灣後,消費者對於食品資訊更加透明化的需求逐日加增,拜物聯網、區塊鏈、數位印刷技術等先進科技所賜,我們已經可以買到印有QR code的商品,得知更詳細的食品資訊,待技術日趨成熟,我們更能直接靠智能包裝把關食品安全。

但何謂智能包裝?根據智庫百科,所謂的智能包裝(Intelligent packaging)「一般認為是具有執行智能功能的包裝技術。一般的智能功能是指:識別、檢測、記錄、追蹤、連接互聯網。智能包裝的應用能延長商品的貨架期、增強商品的安全性,提高商品的質量,提供給消費者商品從原材料採購,商品生產、包裝、商品的運輸及儲存等環節的信息,以及對消費者在購買和使用商品時可能出現的問題作出警告,從而更好的指導消費者。」

從上述定義,我們可以得知智能包裝和食品安全的密切關係,但這並不只牽涉到個人及家庭在食品安全性上的提升,更影響到全球性的食物議題,影響範圍極廣。
 

減少食物浪費

智能包裝透過延長保鮮期、新鮮期警示標誌等方式以減少食品腐敗和污染率,對於整個社會而言具有深遠的影響,因為這能夠降低日益增長的食物浪費問題。

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全球每年供應的糧食產量中有1/3(約13億公噸)遭到耗損或浪費。食物被丟棄的主要源頭有:消費者、超市零售、食品製造及加工產業、農業生產。尤其北美洲、歐洲、東北亞等國家,光是從零售和消費者丟棄的食物,佔所有丟棄食物來源的比例,都超過40%。而丟棄食物主要原因都是食物腐敗、變質而無法食用,品項以奶製品、水果、蔬菜為最大宗。

透過智能包裝的幫忙,製造商可以追蹤食物的溫度數據,根據溫度在供應鏈中飆升的次數來預測產品退化,讓產品趁新鮮時,或屆臨適合正常銷售的期限,需要打折或拋售,就能提早通知零售商作應變。消費者則能夠運用會變色的感溫智能標籤,依照食品的保存狀態顯示食品新鮮度,而非單靠包存期限來判斷食物是否丟棄。
Photo by Chiot's Run on Flickr

防止食物中毒

即使在科技如此發達的現代,食源性疾病爆發仍防不勝防,蛋品中的沙門氏桿菌、生菜裡的大腸桿菌等相關食安危機,幾乎每隔一陣子就會來襲,且食品被污染的管道極多,從產地到餐桌都有可能遭到攻擊,包含生產、屠宰、加工、儲存、運輸、分銷等,由於全球化使得食品供應鏈拉長,更加劇的食品安全問題的複雜性。食品污染的影響深遠,擴及公共衛生、食品出口、旅遊、加工業者的生計等。如何監控食品從生產到送入口中的溫度或新鮮度?又如何查驗食品生產鏈上是否產生了致病菌種?

智能包裝運用了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等技術,實踐了這個看似不可能的目標。如無線射頻辨識(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可以通過無線電訊號識別特定目標並讀寫相關數據,在識別系統與特定目標之間沒有建立機械或者光學接觸的條件下,也能無線傳輸資料。因此智能包裝能夠運用RFID技術,為每個商品產生獨一無二的「電子身分證」,在整個供應鏈中提供如濕度、氧氣指數、致病菌指數、溫度等資訊,也可以依照特定食物類別,依照數據需求設計採集設定。如此一來,不僅在消費者食用食物上有安心保障,在防止大規模、甚至跨國的病菌感染疫情上,也有相當大的幫助。
 

在家自己監控新鮮度

除了確保食品放到菜籃前的新鮮品質,當購買完畢回到家中時,未來的消費者更能有效管理食品儲存的狀態。當看到牛奶瓶上標示「開封後七天內飲用完畢」時,你還記得自己是什麼時候打開這瓶鮮奶的嗎?未來,使用智能包裝的牛奶瓶標籤,在開封後會被「啟動」,讓消費者可以隨時查看,確保在期限內飲用完畢。像這樣的響應式標籤還有溫度指示器的版本,當食品超過安全溫度時,溫度指示器可以向消費者發出信號,避免消費者食用後身體不適。當前技術能夠提供產品透明化的新鮮度資訊,學者大膽預測,在未來消費者可以自行決定產品的保鮮期限。例如按下食品包裝上的按鈕,為即將變質的產品加入防腐劑,以延長食物新鮮狀態。 
Photo by Ciba Specialty Chemicals on World Ag Network
智能包裝早於十年前就開始發展,但礙於風險規避以及成本支出的問題,造成技術無法普及。例如,在智能標籤沒有正常發揮作用而造成消費者健康損失的情況下,製造商及零售商並不想要面對潛在的訴訟和賠償,因此沒有採用智能包裝。他們也不樂見在陳列架上整批已經屆臨保鮮期限的食品上,智能包裝顯示產品新鮮度狀態不佳的狀況,有可能對於零售店或者食品品牌忠誠度造成損害。再者,即便分析師預估,2015年智能包裝市場規模為49.2億美元,市場成長率:8.0%,預計2019年將達到66.9億美元的市場規模。消費者是否願意為智能包裝支付更高的費用以確保自己吃下的食物都新鮮?抑或隨著大眾對於食安的重視,有更多人願意付出更多代價換取更新鮮的食物?仍沒有肯定數據。這不僅考驗著消費者對於智能標籤技術的信心,也考驗著製造商、零售商對於市場的信心。


 
文章來源: 文/陳亞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