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科學家

在家做簡易食安檢測!5分鐘即可知新鮮度

2018/04/03 9,936 0
商人會說謊,數據會造假,食品安全把關似乎只能自己來,但單憑自己的經驗和網路上的資訊,真的可靠嗎?最新科技已經為你找出解方,連小學生都可以在家輕鬆進行簡易版檢測。除了各級政府所發放、用以檢測殺菌劑、工業色素及漂白劑的試劑,國內團隊已經研發出不用接觸食物就能感應肉品新鮮度的變色貼片、30分鐘內檢測細菌的快篩試片,自己食物、自己檢測的夢想似乎已經不遠!
「肉品新鮮度感測變色貼片」尺寸小巧,成本低廉,適合作為在家檢測肉品新鮮度的好幫手。(照片由高雄大學鍾宜璋教授所提供)

肉品新不新鮮 ? 2元貼片告訴你

高雄大學化學工程及材料工程系教授鍾宜璋在今年一月帶領研究生團隊研發出「肉品新鮮度感測變色貼片」,利用塗有變色試劑的紙張,偵測揮發性氣體生物氨的濃度,判別肉品是否開始變質。肉品之腐敗乃是由於微生物過度生長而對肉品造成味道、氣味及外觀上不良變化之現象。由於肉類含有氨基酸,微生物開始繁殖時會分解氨基酸作為養分,氨基酸則在分解過程中會釋放出氣體生物胺(包括強烈毒性的組織胺、屍胺等),因此藉由檢測生物氨來作為判斷標準。當生物氨濃度越來越濃時,貼片由芥末黃變色到橘子紅,提醒民眾加快食用速度。

目前技術正在申請專利,未來希望朝生活家用面向量產為商品,讓每個家庭都能使用且負擔得起。初步估計一小片試紙成本約為新台幣2-3元,可用完即丟,避免成為細菌的傳染媒介。且此材料亦可依照需求設計為固態或液態,因此能夠針對肉類食品相關的各種需求進行研發,如生鮮超市包材標示等。由於造成每種食物腐敗的生物氨濃度不同,未來團隊將試驗更多種類食物、找出檢測值,期待技術的運用範圍更廣。

細菌到底有多少?試片現紅便知曉

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教授鄭兆珉所研究出的「細菌快篩試片」,則以檢測生菌數量作為食品衛生的檢測參考數值,偵測食物上細菌產生的代謝物質以推斷生菌數,當細菌滋生、代謝物質濃度增加,就會在試片上以變色的方式呈現。使用方法和外觀近似於檢驗酸鹼值的石蕊試紙,只要將所要檢測的食物與紙質的試片接觸,若是試片顏色由藍轉紅,則表示食物中每公克的生菌數超過1萬,按照實驗結果推斷,吃下肚可能造成身體不適。


試片運用範圍不限熟食或生食、液體或固體,從牛奶到生魚片,都可以依樣檢測。且試片為紙質,對於自然環境較無負擔,加工生產工序較簡易,量產的價格也會相對便宜。相較於市面上已知的快篩試片,雖然可以分辨出精確菌種,但需要48小時檢測時間,試片只需要30分鐘就可以看到結果。目前技術已經使用於醫療研究領域,食品檢測的運用則有待潛力廠商合作洽談。

當「細菌快篩試片」呈現紅色之時,顯示生菌數超標。(照片由清華大學鄭兆珉教授所提供)

生產、市場環境成熟才是夢想實踐之時

新技術研發成功誠然令人振奮,但鍾宜璋教授及鄭兆珉教授不約而同地指出,新技術研發到成為量產商品供民眾使用,還需廠商配合及符合市場需求等多重條件,辛苦的實驗成果才得以貢獻社會。首先須考量生產的成本,若無利潤可圖恐沒有廠商願意投資生產,定價過高也可能不被市場接受。再者,產品推出之後也需要使用者能夠對於食安檢測有正確觀念,才有購買需求,同時避免產生使用上的誤解。自己食物、自己檢測的夢想,隨著從研發端到使用端環境逐漸成熟,實現的可能性將會大幅提高。

資料來源:細菌快篩試片期刊發表〈Lignocellulose-based analytical devices: bamboo as an analytical platform for chemical detection〉

文章來源: 文/陳亞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