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科學家

守護碗中未來 《小農復耕》看見台灣新農村

2017/10/30 1,594 0

台灣以「小農」為基礎的農業發展模式,有著島嶼深耕細作、底藴深厚的農耕傳統與技術。數個世代以來,維繫著台灣美好的田園地景與農村生活,也是穩定社會的中堅力量。然而,台灣的農業和農村,近年面臨嚴峻的內部、外部挑戰——食安危機、糧食自給率偏低、農地流失與零細化、農家所得偏低、從農人口流失、氣候變遷與環境資源耗竭、國際自由貿易競爭對在地農業的衝擊......「小農復耕」以積極行動、面對挑戰,守護台灣糧食安全、生態環境以及小農精耕的傳統!

farmer1

青梅、小米、豆禾、芝麻和我們的餐桌

台灣農村陣線、浩然基金會合作之「小農復耕」計畫,透過輔導陪伴、經濟支持方式,鼓勵農友適地適種、發展在地農法和農產加工。從農出發,連結綠色消費、建立城鄉共好的未來,為我們帶來好食材、好生態、好市集、好旅行。

台東歷坵、高雄勤和、雲林水林、雲林北港、高雄美濃,這五個小農復耕點,包括了河口、平原、丘陵、高山等各有特色的農業地景,五個志同道合的農友團隊,從實驗田開始,一步步邁向農業的新航道,為我們種出了安心的好食材、自然的好生態:

  • 部落三代農:歷坵部落的金黃小米傳奇
  • 媽媽農:桃源勤和部落的青梅好食
  • 返鄉歸農:雲林稻米米食的農藝復興
  • 型男新農:雲林雜糧豆類的本土復育
  • 半農半X:美濃傳統的芝麻產業鍊
有人為生活勞動,生產美味食物
有人為土地生機,守護農村價值
有人為衷心感激,深深彎腰道謝
來和小農手牽手
一起守護我們碗中的未來

小農復耕:好食材、好生態、好市集、好旅行

這群友善小農,不用農藥化肥和除草劑,找回傳統的農具和田間知識,如轤輪、水鴨母、枝長竿、人工除草小蜜蜂、鴨間稻、草木灰、黑螞蟻⋯⋯加上新進的有機耕作方式,發展出適切環境的友善農法。充滿生機的田間生態,就是這片土地對農人最好的回報! 青年朋友也組成「援農團」,捲子袖子褲腳、下鄉幫農,支持小農「讓台灣農業有生機」的共同夢想。

本書透過小農復耕、農友心路歷程的記錄,呈現小農組織合作、友善耕作的田間故事,以及農產加工、共同產銷、農夫市集的努力。邀請你一起踏訪土地──青梅、小米、豆禾、芝麻,品嘗農家當令私房菜!高山、丘陵、溪河、平原,走一趟在地特色小旅行!

文章來源: 浩然基金會作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