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科學家

為什麼我們需要「食育」?

2018/01/02 3,018 0

您想過要改變世界嗎?改變世界很難嗎?

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糧食危機、食安風暴、農業環境惡化的警訊頻傳, 自由貿易也使得台灣農民生計面臨衝擊,人們的飲食安全和身體健康受到嚴重威脅。世界變了,即使我們不想改變世界,卻不得不改變自己。 您知道每個人每天都有三次改變自己、並且改變世界的機會嗎?!沒錯,改變世界並不難,先從改變自己、從一天三餐的飲食選擇做起。

先來談談關於飲食和農業的現狀。您知道全球處於飢荒狀態的人數有多少嗎?而在此同時,全球的肥胖人口是多少?我們每天浪費丟棄的食物又有多少?

根據聯合國的年度飢餓報告(UN Hunger Report,2015),全球處於飢餓的人數高達7.95億人,也就是說,以全球人口數73億來計算,每十人當中就有超過一人面臨飢荒的生存危機。  在搜尋網站鍵入「飢荒」,一張張骨瘦如柴、大眼凸肚、身上滿是蒼蠅的飢童照片,讓人不忍卒睹。

但同樣看得人怵目驚心的,是世界彼端一個個腰圍比水桶寬的孩子、一堆堆被廢棄在農田裡的彎曲小黃瓜、一簍簍完好被丟棄的飯糰麵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全球超重和肥胖的人數多達19 億人,環肥燕瘦各有所愛,肥胖無關美醜,卻是健康的大問題。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生育問題、甚至癌症和精神疾病,都被醫學證實和肥胖有關。因此,美國前第一夫人蜜雪兒曾公開宣示:「對抗肥胖,是一項愛國計畫。」

在台灣,肥胖盛行率大約40%上下,每年因為肥胖問題而導致的健保醫療費用支出,高達200 億元。其中,兒童肥胖的比例,也高達1/4 到1/3,台灣老一輩人常掛在嘴邊勸兒孫多吃飯時,總說:「小時候胖不是胖!」然而,真是如此嗎?

根據醫界的研究,胖小孩長成胖大人的機率 ,大於八成!當成人們所建構出的社會環境,充斥著各種高熱量的垃圾食品,形成「害人發胖的江湖」,那麼心智能力還薄弱的孩子們其實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也難怪孩子們「瘦不了」。

這種身不由己的窘境,在偏鄉的孩子身上更是明顯。來猜猜台灣最肥胖的縣市在哪裡?台北?台中?高雄?台南?新竹?我在大學教課時,這問題的答案總讓許多學生跌破眼鏡。

根據衛福部國民營養健康變遷調查,肥胖率最高的竟然是大家以為好山好水、「放山」機會多、物質資源相對貧乏的台東、花蓮以及雲林。而台北市、新竹市和台中市,則是最不胖的縣市。

這項調查發現,肥胖率縣市與家戶所得收入成反比!從結果推論,家戶收入越高、越有資源接觸到健康飲食的知識、越有餘裕關心健康和外型。亦可見「飲食教育」在偏鄉的迫切需求。

食物是人們賴以維生的必需,每日飲食攝取六大類食物:全穀根莖類、豆魚肉蛋類、蔬菜類、水果類、乳品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營養均衡的飲食,才能維持健康的身心、確保孩子腦部和身體的健全發育。天天五蔬果、多吃深海魚類、避免含糖飲料等等健康飲食概念的推廣,是食育的重要面向。除此之外,食物也是風土滋味的展示、是文化體驗的核心,食物更可以是人們改變地球的媒介。

國際間近年對於食物議題的關注,除了飢餓和肥胖,也相當關心氣候變遷下全球的糧食安全問題以及剩食議題。聯合國在2013年9月發表的《食物浪費足跡:食物浪費的環境衝擊》報告就指出,每年全世界有三分之一、高達13億噸的食物被浪費掉,並造成每年7500億美金的經濟損失和龐大的環境成本。

而台灣人的食物浪費也不惶多讓,筆者曾經參與過一項天下雜誌的調查報導,當時採訪團隊根據環保署回收量統計與垃圾性質推估,台灣人每天丟棄約四萬桶廚餘(高90公分、容量200公升廚餘桶裝滿,一桶重155公斤),堆疊起來,每天可以用廚餘桶堆出七十座臺北101大樓,剩食量非常可觀。
        
另一方面,台灣每公頃土地的農藥使用量是全球平均值的5倍、化學肥料使用量更超過全球平均值9倍,慣行農法嚴重威脅到土地、生態和人們的食安、健康,我們若不設法朝向友善耕種,終將「自食惡果」。

凡此種種,都顯示出「食育」的重要。「食育」,是德智體群美之外的第六育,是五育的基礎,人們唯有吃得好、擁有強健體魄,才有可能發展其他層面的生活。「食育」要培養的是人們認識食物、珍惜食物、選擇食物的能力。以食物為媒介,可以拉近人與人、人與農業、人與土地、人與自然的親密連結;讓經濟、社會、文化、環境,都能永續發展;讓食物的味道、耕作的情感,都能在分享之後更加美好。

「民以食為天」,吃,可以很簡單,卻是輕忽不得的大事!讓每一口都好吃,也讓每一口都吃好。 一口接一口,飲食,終能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