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科學家

醃漬小果食安有疑慮?資訊越透明食用越安心

2018/06/25 1,673 0

Photo by jarmoluk on pixabay前兩天到傳統市場吃早餐,看到路邊一攤賣著醃漬物的推車,車上數個塑膠盆堆滿了漬菜,其中一盆上插著「西瓜綿」的紙牌。

「是西瓜綿呢!」我眼睛一亮,嘴中浮現西瓜綿獨有的酸香鹹韻,此物最適合煮魚湯。還記得到台南拜訪農家時,曾被告知西瓜綿不是鹹菜,烹煮時不能熬,只能在魚湯煮好時,立即丟入些許,讓湯頭略滾提味,酸韻鹹甘自然產出。這些年來,有不少朋友抱怨西瓜綿煮不出好味道,其實是煮法錯誤,提不出好味道。

雖然回憶很美好,但此刻我卻不敢購買,並非不信任攤商的醃漬技巧,而是這幾年勤跑產地後,知道得越多,購買時越小心,對象不限於西瓜綿,而是所有的醃漬小果都讓我敬謝不敏。

為何不敢買?若是以西瓜綿為例,在果實還沒成熟時,農家為了西瓜的品質,會摘除多餘的幼果,讓整株西瓜藤只會留一或二粒西瓜,為了不浪費這些摘除的小果,農家會以鹽巴醃漬,做成微微發酵帶著酸鹹感的西瓜綿。聽來很美好,但通常幼果期也是農藥噴灑期,若是遇到沒搞清楚狀況的醃漬者,在農藥尚未消退時就摘果製作,就算味道好我也不敢試。因此多年來,我都是看著市場中的醃漬小果流口水,若是有幸,恰好認識自家醃漬的農家,通常會麻煩對方拿一些出來分享,至少心中覺得這類的才沒問題。
Photo by tortic84 on pixabay依此類推,許多醃漬小果都是在果實未成熟期摘下處理。目前市場常見的品項,除了西瓜綿之外,還有南薑李、情人果、醃漬桃子等。這些醃漬物,大多沒有品牌,沒有生產履歷可追溯,也無法拿出農藥檢驗證明,因為所有人都以「信任」為出發點,拍胸告知沒問題。

說句實話,我很想無條件相信人,然而若是信任可以解決問題,那又如解釋這一連串的食安事件呢?然而若是一昧的不信任不購買,這種醃漬小果的文化會不會漸漸消逝呢?這樣可不行,醃漬品是鄉村的生活味,那可是台灣味的根呢!

於是這些年來,我開始鼓勵農友成立小型加工廠,用能被檢驗的角度思考醃漬小果。希望有朝一日,這些醃漬小果都能擁有諸多認證,讓我們購買的時候,能夠清楚知道所有資訊。

越清楚越公開,才是解決食安問題的根本之道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