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科學家

食品檢驗報告,你都看懂了嗎?

2018/10/01 2,903 0

Photo by myrfa on pixabay

臺灣食安事件頻傳,近來又爆發芬普尼毒蛋事件。許多業者習慣將自己的產品送第三方檢驗機構檢驗,並將結果張貼在牆上自清。然而,面對有看沒有懂的檢驗報告,消費者該怎麼解讀?什麼樣的結果又代表安全無虞?


來,跟著實踐大學餐飲管理學系副教授陳德昇一起來解讀檢驗報告:

1.    檢驗公司:「檢驗公司」並不是買檢驗儀器、找專家,就能號稱是檢驗公司。在台灣,想要開一家檢驗公司,就要請財團法人全國認證基金會(Taiwan Accreditation Foundation,TAF)機構來證明我們有這個能力來進行公正的檢測,可以在TAF的網站上找到認證實驗室的資料。實踐大學餐飲管理學系陳德昇副教授解釋,「認證」與「驗證」不同,TAF任務是評估稽核各種驗證公司、機構、實驗室,確定其作業管理及檢驗方法、技術、能力是否合乎標準,再給予該檢驗項目之認證。因此每看一份檢驗報告,首先先確定提供檢驗報告的單位,針對某項檢驗是否是經過TAF認證,才能確定檢驗報告的公信力。

2.    送檢單位:確定送檢單位是否為出示檢驗報告的廠商或其上游供應商。

3.    收樣日期與報告日期:是否接近當下的時間點,若廠商拿出多年前的檢驗報告就不合時宜。

4.    頁數:比對頁數與報告張數,避免廠商隱瞞有問題的檢驗結果。

5.    產品名稱:是否與廠商提供的產品是同一個。

6.    樣品狀態:包裝情形與外觀,若有照片將放置在報告最後處。
Photo by PublicDomainPictures on pixabay
7.    檢測結果 (依照檢測項目,可能有不同的呈現方法) :

  • 測試項目:檢驗報告的重點在於廠商做了什麼項目的檢測。例如茶葉,是否有農藥殘留、重金屬過量、塑化劑等,測試項目須與廠商宣稱項目相符。
  • 測試方法:政府對於各種檢驗應該用的方法都有嚴謹的規範,例如說檢測儀器類型、實驗步驟等。如果在「測試方法」欄位,看到報告書上寫著「依CNS xxxxx或衛授食字第xxxxx方法進行測試」就表示測試方法是有依據的,也較具客觀與公正性。
  • 測試結果:若測試結果為未檢出,則代表低於儀器的定量與偵測極限。未檢出只是代表送驗的產品未檢出,並非檢驗公司背書整批產品沒問題、合法。
  • 定量/偵測極限:每個測試方法都有檢測極限,比如定量極限為0.5,單位ppb,就代表小於0.5ppb即為未檢出,數值愈小愈精準,但此極限並非法規標準。
  • 單位:可看出測試方法可檢驗出的最小濃度。最常見的單位是ppb十億分之一、ppm為百萬分之一。


8.    簽名:檢驗機構負責人簽名確認,蓋上公司印章,確認這份報告的效力。

9.    樣品外觀:依需求會拍下受檢物的外觀,民眾可確認是否為該產品的外觀。

不過陳德昇副教授提醒,「檢驗報告只能作為參考用。」即使產品經TAF認證檢驗獲得了未檢出的報告,也不能代表產品完全沒有問題或合格,例如廠商送樣一項產品,並不代表整批產品是沒有問題的。購買產品,還是選擇有良好商譽的公司產品為宜。

(本篇審稿顧問 實踐大學餐飲管理學系陳德昇副教授)

文章來源: 文/李宜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