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科學家

為什麼和牛可以來?

2017/10/27 3,776 0

今年(2017年)7月,食品藥物管理署(食藥署)公告了「荷蘭、瑞典和日本牛肉及其產品之進口規定」,代表我國民眾即將可選購歐洲和日本牛肉,更表示了十多年的狂牛症陰影逐漸散去。狂牛症爆發至今已超過20年,經過這些年,我們已經知道什麼牛肉不能吃了嗎?

那些年紀、那些部位的牛肉不能吃?

早在1980年代,開始有牛隻出現攻擊頃向的報告在英國出現 [1],而英國政府在促進經濟的壓力之下決定隱匿狂牛症疫情。但政府的掩蓋卻避免不了民眾的死亡,1995年,一名可能因食用牛肉而染上狂牛症的16歲少年死亡 [註1],恐慌就此全面爆發。各國紛紛禁止歐洲牛肉、飼料進口,但為時已晚。數年之間狂牛症入侵北美、亞洲,當年英國政府隱匿疫情的決定,頓時成了全球性的危機,也成了政府在風險溝通上完美的負面教材。

cow1

圖1:左圖為罹患了狂牛症的病牛,呈現典型的症狀:四肢無力。右圖:因狂牛症而罹患新變種庫賈氏症(Variant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vCJD)的患者腦部切片,透過染色後可看到突變性蛋白所導致的類澱粉樣斑(紫色光芒狀)(庫賈氏症的症狀、現況等資訊請參考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之資訊)。From: Wikipedia & wikipedia

時序來到今日,走過聞牛色變的年代,我們已經知道那些牛不能吃了嗎?透過歐盟的病牛數據分析,科學家發現超過99.95%的病牛都超過30月齡,僅有極少數的病牛發病於30月齡以下 [2, 3]。換言之,若欲開放他國牛肉進入台灣,可針對肉牛的月齡設立門檻,只允許較安全的幼牛肉品。

而在高風險組織的判定上,科學家先是在病牛大腦裡發現海綿狀的空洞,進而發現病原體是致命的突變性蛋白PrPRes(protease-resistant Prion Protein)[註2]。而研究也發現,突變性蛋白PrPRes在病牛體內不同組織的含量比例也有所差異,其中大腦、眼睛、脊髓、扁桃腺、腸和腸系膜等組織,其突變性蛋白PrPRes含量較高,被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rld Organisation for Animal Health, OIE)定義為「特定風險組織」(Specified Risk Material, SRM) [4-8]。換言之,若欲開放他國牛肉進入台灣,可限制肉牛的特定部位,禁止高風險的肉品進入台灣。

cow2

圖2:牛體內可能含PrPRes的比例 [9]。

所以科學告訴我們,在國際貿易裡,如果要避免狂牛症,可設立兩個門檻,分別是:1) 限定特定月齡的幼牛進口;2) 排除特定部位肉品來台。

現在的日本、荷蘭牛肉,在國際上屬於什麼情況?

歷經風雲變色的狂牛症,近年來各國嚴密的檢疫和監控,因飼料或肉品而導致的狂牛症幾乎絕跡。而根據OIE在今年5月發布的各國狂牛症風險列表 [10],日本和荷蘭屬於「風險可忽略(Negligible BSE risk)」國家。

  • 風險可忽略(Negligible BSE risk)國家:日本、荷蘭、瑞典、美國等47國。
  • 風險已控制(Controlled BSE risk)國家:台灣、加拿大、法國、愛爾蘭等六國 [註3]。

而風險可忽略國家的牛肉產品,由於有良好的監控能力和記錄,所以在OIE的貿易建議中,這些國家的牛肉,是不分月齡、部位,都是安全可食的。換言之,以國際標準來說,荷蘭、日本的牛肉、牛內臟等,不限月齡和部位,都是安全可食用的 [11] [註4]!

而今年7月的公告裡,我國食藥署針對荷蘭、日本的牛肉設下了月齡和部位的限制 [13]。所以相較於國際認定,我國針對荷、日牛肉,設定的是更嚴格的門檻 [註5]。

cow3

圖3:狂牛症風險國家地圖 [12]

日本、荷蘭牛欲叩關,台灣食藥署何時開始準備?作了那些事?

當然,科學的數據都是紙上談兵,沒到現場檢視的話,當然什麼都是好棒棒~荷蘭、日本從2006、2007年開始向我國申請牛肉的進口許可,而經過衛生福利部食藥署(前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牛海綿狀腦病專家諮詢會審議,認為從書面報告中可判定該國的風險應可接受,接下來可派員前往該國查廠 [14]。而台灣政府也在2013年10月,以及2014年9月前往荷蘭與日本查廠。

觀察的重點是從牛隻變成肉品的過程。荷蘭行訪查了飼料場、牧場、屠宰廠等;而日本則訪查了肥育場、屠宰場等。報告中盡力地敘明了查廠過程、現場抽問結果等。報告中詳述了查廠的細節 [14],如:

  • 「屠體以吊軌運行,掛勾間距離為950 mm,未見有屠體互相碰撞現象。」
  • 「分切室溫度訂為10℃,現場紀錄為8.3℃......包裝區金屬探測二台,標的為鐵(敏感度分別2.5與3.0 mm)及不鏽鋼(敏感度分別為9與10.0 mm)...... 」
  • 「牛隻擊昏孔皆以海綿塞住,現場觀察該廠使用之海綿塞似閉阻效果不佳,仍有部分組織液疑似自擊昏孔滲出。」

報告也記載了荷、日方的回應,分別回應了查廠團所提出的牛舌切除方式、福島核災影響等問題。兩份報告的結論是「皆未發現重大缺失」。而食藥署於2017年委請台灣大學進行風險評估 [7, 8]。食藥署綜合台大的風險評估報告、現場查廠、專家諮詢會的討論後,最後決定設下荷蘭牛12月齡、日本牛30月齡門檻,並排除內臟等高風險組織等產品,允許兩國牛肉重新進口來台,以饗我國民眾。

But,荷蘭、日本牛議題,食藥署少做了什麼?

然而,本篇並不是政府的護航文,接下來就要談談在這個議題裡,我國政府還少做了什麼!

第一點:2016年以前的會議記錄品質,奇差無比

在撰寫本文的過程當中,我試圖檢視《牛海綿狀腦病專家諮詢會》的歷次會議記錄,了解專家們對於荷、日兩國牛肉品質和風險管控的看法,沒想到官網上的會議記錄品質令人瞠目結舌。2014年至2016年間的會議記錄裡,關於荷蘭牛肉的記錄僅一百多個字,而日本牛肉的危害風險、出國報告的討論,居然僅有4個字(圖4)。當年食藥署資料保存和開放的精神,令人難以置信。

筆者曾從官網裡下載並詳閱出國查廠團的報告,雖未致完美無缺(缺乏影音資料是可惜之處),但內容可謂之盡心盡力。當時諮議會針對兩國的風險情況、查廠報告,應該有熱烈的討論,沒想到會議記錄卻疏漏百出,令人感到十分失望。幸好2016年中期後,食藥署的會議記錄有了大幅度的改善,開始有了委員們各自的發言記錄(圖5),如此才知道個別專家們對於他國肉品的管控建議,以及我國民眾的食用風險觀點。食藥署去年起的進步令人欣慰,可惜的是當年會議記錄的缺失,讓這項政策的履歷有了難以彌補的缺憾 [註6]。

cow4

圖4:牛海綿狀腦病專家諮詢會於2014年之部分會議記錄 [15]。

cow5

圖4:牛海綿狀腦病專家諮詢會於2016年之部分會議記錄 [15]。

第二點:風險溝通仍有進步空間

食品的風險分析由三項要素組成:「風險評估」、「風險管理」和「風險溝通」 [16]。在荷、日牛肉進口議題裡,政府的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做得不錯(我真心認為),但風險溝通還仍有相當的進步空間。食藥署雖然製備了懶人包,但其內容僅傳達了-「民眾可安心選購」訊息,缺少「為什麼以前不能吃,現在可以安心吃?」、「兩國的文化有差異,所以荷、日做了什麼改善?」等政策履歷。再者風險溝通缺乏分眾概念和未能融入目標客群生活,讓人對於此波宣傳沒有太大感受。

國外的研究告訴我們,單向地提供民眾資訊,並不會改變民眾的態度,特別是在爭議性高的科學議題中更是如此(如:食品、能源等) [17]。研究認為,政府或企業對民眾進行風險溝通時,必須要體認到-「公眾其實不存在」。人民是由許多分眾所構成,因此必須先細分出各種利害關係人(如:家庭主婦、本國牧場主、媒體記者等),進而針對目標受眾設計客製化的資訊和傳播平台 [18]。而在資訊的設計上,需從目標受眾的角度出發,要將資訊融入受眾的日常生活當中,並且要包含他們所關心的訊息 [18]。人民是由許多分眾所構成,分眾們所關心的事項和習慣也不同,用單一教材或平台進行溝通幾乎是不可能會成功的。

後語

簡要來說,這次荷蘭、日本牛肉來台,確實看到了食藥署在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的努力。而會議記錄的缺憾和風險溝通的不足,雖然令人惋惜,但往好處想,也可算是食藥署下一階段努力的目標。期許政府和民眾在「溝通」上一起努力,慢慢地讓求知變成一種常態,讓溝通變成一種習慣。


*本文感謝衛生福利部台東醫院檢驗科張昱維(Yu-Wei Chang)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