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科學家

遠離塑化劑,從減塑生活開始!

2019/10/14 2,383 0

想想看,你今天用了多少塑膠製品?喝了一杯手搖飲、用了幾根吸管、再用保鮮膜保鮮………。使用塑膠類製品並且盛裝各種食物時,無形中也食入了塑化劑,長久以往,對身體會有那些不良影響呢?

2011年時,因不肖廠商違法使用塑化劑來代替起雲劑,作為食品添加物,而爆發震驚全臺的塑化劑事件,民眾在驚恐之餘,開始重視「塑化劑」這個謎樣物質。

塑化劑不應該出現在食品中

塑化劑是甚麼?一種可以讓塑膠材質變得更為柔軟,或更具彈性與延展性的添加劑,例如原本硬度較高的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 PVC),在添加之後就變得柔軟可塑型,許多塑膠製品就是利用此特性而塑型,鄰苯二甲酸酯是最普遍使用的塑化劑。塑化劑已被認定是一種「環境荷爾蒙」,有影響生育等遺傳毒性,原本就不應該出現在食品之中。

寶特瓶製作會用塑化劑嗎?

食品不能添加塑化劑,那食器呢?臺灣法規目前未規範食器不能使用塑化劑,因此生活中有很多飲食習慣,隱藏塑化危機。

網友瘋傳「裝了飲料的寶特瓶在車內放置過久,會產生塑化劑。」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系陳政雄副教授給了否定的答案。寶特瓶主要由硬度較高的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製作,由於瓶身不需要具延展性,故不需要使用塑化劑。之所以有這樣的疑慮,在於密閉的車內在陽光曝曬下容易產生高溫,而「理論上所有東西在高溫下都是不安定的」,因此寶特瓶裝水若放置車內,若經過高溫烈日曝曬則不建議飲用,不當的使用習慣才是元凶。
 

生活中的塑化危機與應變之道

此外,小吃攤習慣將熱呼呼的食物直接盛放在塑膠袋中,湯品若在沸水狀態隨即裝袋,塑化劑極可能溶出。每天一杯香醇熱咖啡也有風險,因為用內層塗有塑膠淋膜的紙杯裝熱咖啡時,這層薄膜也有溶出塑化劑的疑慮。反之,高溫油炸食品起鍋之後,若經過瀝油冷卻,釋出的風險相對較低,但需仍有油脂對塑化劑溶出疑慮。

事實上,我們生活的環境當中,或多或少都有微量的環境荷爾蒙存在,要完全杜絕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因此,陳政雄教授建議,「正確挑選及使用塑膠製食器,也可使用玻璃、不鏽鋼製品,或是耐熱度較高的聚丙烯(Polypropylene, PP)等食器裝盛食品,才是避開塑化劑的方法。」例如了解食器的製作材質,耐熱度較低的PVC材質不能進微波爐等,都能讓食用時更為安心。身體力行「減塑生活」,自備食用器皿,更是遠離塑化劑危害的不二之道。

(本篇審稿專家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系陳政雄副教授)


 
文章來源: 文/張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