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科學家

誰為中藥與乾貨把關?注意色香味與殘留物

2019/07/01 1,997 0

Image by Seksak Kerdkanno from Pixabay

每到天冷時節,大家總喜歡嗑一碗藥膳排骨湯或是藥膳羊肉爐等。國人習慣以藥膳進補養生,然而琳琅滿目的中藥材及乾貨該如何挑選?食藥署又是如何為民眾把關的呢?

中藥材大多來自天然動植物,藥性較西藥溫和,再加上華人藥食同源的飲食文化,讓臺灣人有藥膳補身的觀念,舉凡冬令進補、大病初癒、產後坐月子等,都會抓些中藥材來補身子。然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聽到有人因進補或服用中藥產生不適、甚或傷身的事件,除了有些人是未依中醫師指示誤服之外,品質不良的中藥材、乾貨也有食安風險,究竟挑選時有哪些注意事項?食藥署又是如何把關乾貨、中藥材進口?我們請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名譽教授江文章,一一來說明。

中藥材及乾貨食安,注意殘留物過量

首先從定義來看,中藥材一般是指在中國傳統醫術指導下使用,具有藥性的天然動植物。其中也包含「可同時提供食品使用之中藥材」,如餐桌上常見的銀耳、山藥、生薑、枸杞、紅棗、山楂、薏苡仁、菊花、決明子、陳皮等37項。而乾貨指的是經風乾或曬乾的脫水食材,常見的有香菇、干貝、蝦米、小魚乾、海參、魚翅、鮑魚、魷魚乾等。容易有食安風險的,是藥材上的殘留物過量問題,包括二氧化硫、重金屬(鉛、鎘、汞、砷、銅)、有機氯農藥殘留及黃麴毒素等。

針對中藥材之品質管理,官方有衛福部中醫藥司負責行政管理,食藥署則負責檢驗,還有民間檢驗室自行把關,包括GMP藥廠品管實驗室、TAF、TFDA認證實驗室等。另有非官方的如消基會抽查檢驗,藥廠中藥材入庫檢驗及製程中品管檢驗,中藥廠產地契作品管檢驗,以及赴產地國採樣檢驗等。

江文章表示,政府對於中藥材或乾貨的檢驗標準訂得很高,但是常因人力與資源少,無法做全面檢測,強調的是業者靠道德良心自主管理,自行送樣本檢測。以進口中藥材來說,需有原產地的檢查合格證明,再經過中藥材邊境查驗,政府一般抽查比例為 2~10%,出現問題時,會提高到 20~50%,若持續有問題或出現重大事件才會進行 100% 逐批檢驗。

挑選注意色、香、味,大廠較有保障

據此,民眾大多時候必須靠自己的眼力和嗅覺來判斷及挑選。首先,要從外觀看起,應具有原本該有的完整樣貌、天然顏色及風味,不宜太香、太白、太鮮豔,也不應有刺鼻味、腐敗、發霉等現象。至於何謂原有風味,就必須靠經驗傳承,並經常走動市場、多比較,甚至是要跑原產地來深入了解。

再來,江文章建議可以找大品牌及信譽良好的中藥供應商、藥房或店鋪來採買,謹記「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就比較不會出錯。

(本篇審稿專家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名譽教授江文章)

文章來源: 文/林美齡、攝影/劉威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