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科學家

《啤酒純釀法》—誕生超過五百年的食品監管法案

2017/10/30 2,290 0

一打開啤酒瓶,沁人心脾的花草香便立刻散發。這種啤酒花混合著麥香、酵母的香氣馥郁濃厚,緩緩倒入傾斜的杯子中----杯口收斂的長型啤酒杯晶瑩剔透,自然純淨的金黃色啤酒在杯子裡緩緩流瀉,上漲的同時也慢慢將杯子扶正,最後留下上面厚厚一層緊實綿密的「啤酒皇冠」。

一口喝下時,醇厚、入喉順滑如絲,但香氣則就各自相異了。有些強調啤酒花的花草香、有的則強調麥香與果香。來自南德威爾騰堡修道院的雙倍醇厚黑啤酒更是無與倫比,它只混合啤酒花、大麥等最基本材料,卻能製造出縈繞唇齒的巧克力味道。這是高級德國啤酒的極致魅力,此外啤酒的營養也非常豐富,這種別名「液體麵包」的飲料中含有17種胺基酸,而人體必須的八種胺基酸中,啤酒可以供應七種,此外更含有10種維生素而且含量豐富。 到底這種神奇的飲料是從何而來的、人們又是怎麼發現它的呢?為什麼世界上第一款食品監管法案與它有關呢?

beer1

啤酒簡史

啤酒的歷史非常古老。根據考古發現,早在西元前九千年左右的中東與中國就有培育大麥及小麥的紀錄。然而在倉儲技術還不成熟的當時,水分很容易跑進儲藏的穀物之中,當時的人們便在無意間發現了水份與發酵之間的關係。西元前三千年左右,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就出現一種啤酒的製作方法。當時的人們將麥芽麵包弄碎之後,再加入水一直放到發酵後拿來飲用,頗有一種泡麥茶的感覺。

希臘羅馬時代最流行的飲料是葡萄酒,但啤酒似乎在蠻族中越來越盛行。羅馬史學家塔希陀在《日耳曼尼亞誌》中便提到,高盧部族中已經出現好幾種不同的啤酒,而在日耳曼地區啤酒更是一款最主要的日常飲料。羅馬帝國結束後,歐洲正式進入了基督教統治、便地都是修道院的中古世紀。歐洲的修道士似乎與釀酒業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正如同法國修道士開啟了葡萄酒的釀酒事業,啤酒的釀造也跟修道院大有關係。而首開先河的其實不是現在的啤酒大國德國,而是旁邊的比利時。

比利時的修道院早在西元五世紀就已經開始釀造啤酒,甚至還拿來商業化以支持修道院基本開支和地方慈善事業。後來這種技術漸漸擴散到了歐洲其他國家,西元736年,巴伐利亞境內出現了一份關於某種特殊大麥汁的文獻,這也是德國境內最古老的啤酒相關文獻。 相傳當時為了度過復活節前、長達40天的大齋戒期,他們便任由大麥汁自然發酵、最終生成一種帶有酒精的飲料,來補充必要的營養。後來他們將這種飲料送去給羅馬教皇,教皇一喝之後竟為之瘋狂,表示這種飲料根本是「罪惡的洗滌劑」,並准許巴伐利亞的修道院釀造。

beer2

中世紀晚期的政治經濟局勢越來越混亂,不過啤酒的種類與銷量則持續發燒(好像也是蠻正常的)。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許多地區裡,啤酒稅已經成為他們的主要財政來源。根據西元1376年的一份紀錄,光是漢堡一個城市竟然就出產457種不同的啤酒。而且為了增加口感和保值期,人們會在啤酒裡放一些添加劑,像是草藥、番石榴、楊梅或金絲桃。不過當時沒有化學產業,這種添加劑本來是無傷大雅的;但是之後有些無良商人為了增加酒精濃度、讓人喝了更過癮,就開始在啤酒中添加一些具致幻效果的草藥像天仙子、曼陀羅、杜香,甚至是罌粟。

就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世界上第一款食品監管法規,就是和啤酒有關----紐倫堡1293;威瑪1348;慕尼黑1363、1447、1487;雷根斯堡、蘭斯胡特都對啤酒釀造的材料作出規範 ,而這一切的集大成便是西元1516年4月23日,巴伐利亞公爵威廉四世頒布的《啤酒純釀法》,裡面作出如下規範:

「……此外我們要強調,在未來國內的所有城市與鄉鎮,只允許使用大麥、啤酒花和水作為啤酒釀造。凡有意忽略或逾越本條例者,將處以沒收啤酒作為懲罰,絕不寬待。」

現在許多人認為,《啤酒純釀法》就是為了保障德國啤酒的品質,從此以後德國啤酒就成了純正啤酒的代名詞。然而,這真的就是《啤酒純釀法》原本的目的嗎??

什麼?有兩款《啤酒純釀法》??

事實上,1516年的《啤酒純釀法》並沒有解釋它背後的動機。根據後人的研究,這項法令其實跟保障啤酒品質、確保人民食品安全沒什麼太大的關係。主要還是糧食生產的問題。

對於當時糧食短缺的巴伐利亞公國來說,確保麵包價格得到控制是一項重要的現實問題。大麥不易消化,所以不是個很好的食物來源;然而小麥和黑麥卻能做出品質良好的麵包。巴伐利亞的領導階層似乎是想藉由對啤酒的管控,來讓食物的價格保持平穩。至於德國啤酒變得純淨、品質更有保障,似乎只是一個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而最有趣的一件事情是時至今日,似乎存在兩款《啤酒純釀法》,究竟是怎麼回事?

beer3

原來,當年的德意志地區是由無數大小邦國組成的,巴伐利亞做為其中一個公爵國,它頒布的法令對其他邦國並沒有約束力。所以1516年出台的法案頂多只能叫做《巴伐利亞啤酒純釀法》,而它規定的三種材料很快也被自己打破----1551年同意添加月桂葉和莞荽(就是香菜啦!這種東西加到啤酒裡不知道什麼味道)、1616年同意使用杜松、小茴香和鹽巴(鹽巴加進啤酒裡??)

1871年,普魯士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帶領下統一德國。從此以後《巴伐利亞啤酒純釀法》便在德國境內普及,一直到1906年成為通行全德的普通法規。1923年7月9日,《德國啤酒法》(BierStG)規範了啤酒的成分,除了巴伐利亞規定的三種成分以外,因為科技發展的關係又加上了新的一種:酵母。所以嚴格意義上的《德國啤酒純釀法》,也就變成了四種必備的基本材料。

時至今日,古老的《啤酒純釀法》其實已經不在。因應越來越興盛的生物化學及保障國人健康,現今管控德國境內多達5000種啤酒的,是一款以1993年《臨時啤酒法》為基底的啤酒法。從這款法案看來,便不難理解德國人對啤酒那近乎迷戀的堅持----它不像其他所有法案去「禁止」,而是只「允許」人們用其中幾種材料釀造啤酒。即使是最低階層的「Tafelbier」(中文翻譯:淡啤酒),也必須依照幾近《啤酒純釀法》的方法釀造,這種酒類使用較低品質的啤酒花與麥類,雖然可以添加草藥,但是草藥的種類與數量也需要控管,以便平息公眾對啤酒內化學成份與雜質的質疑。此外,在德國啤酒的成分中幾乎看不見化學成分的影子----除了工業方法提煉出的蔗糖和染色劑外,只有19世紀末才被發現的酶,這種已被認定為對人體完全無害的綠色科學產物被允許加進最低階的淡啤酒中。 但德國許多傳統的釀酒廠仍然堅持依循古早的規範釀造啤酒。威爾騰堡修道院釀造廠的首席釀酒師Ludwig Mederer表示,《啤酒純釀法》並不會降低他的創造力,溫度與時間控制同樣能為啤酒帶來無盡的可能。此外啤酒花和材料的選擇也非常多樣,施耐德釀酒廠表示,他們的Tap Five 採用的是 Saphir 啤酒花,帶著芒果、百香果和菠蘿的香味。也許像柏林啤酒那種五彩繽紛的啤酒能夠吸引消費者的目光,但是品質優良的德國啤酒永遠不乏人問津。他用一句話解釋了德國啤酒的全部自豪:

「如果德國的啤酒廠商不想依據法令釀造啤酒的話,他們可以去奧地利。」